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儒名集团法人代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儒名集团法人代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老子的“无为”与孔子的“中庸”是否有相似之处?
老子的“无为”是让统治者顺应自然规律去治理天下,而不能随便干涉老百性的日常生活;而孔子的“中庸”指得是做事要不偏不倚而恰到好处。两者的共同点是合于自然而不冒进与倒退。
无为和中庸,貌似有些相同之处,但其实不同。
无为在讲出世的思想,中庸在说入世的态度。
无为是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,无为而治,不争而天下莫与能争。
中庸表面看似不上不下,颇似无为,实际是在为。只不过把为的尺度范围掌握的更得当。
两个词代表了两家的主旨思想,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出世学道,入世学儒。正是无为和中庸的具体体现。
看看下图:
一个老头,骑着牛走了,世外高人,逍遥而去,什么也不干,无为;
另一个老头,双手合于胸前,恭恭敬敬,处事谨慎,谁都不得罪,中庸。[呲牙]
老子说:“无”名万物之始…恒“无欲”以观其眇。无欲,就是没有主观意愿。无为,就是没有主观意愿的为。
至于中庸,前半本都是模仿墨家思想,到后面却回归了儒家本质:“非天子,不议礼,不制度,不考文”。
很显然,一个没有主观意愿,以百姓心为心;一个完全凭借主观,以天子为中心。
老子讲的无为/无不为与孔子讲的中庸\反中庸,《易经》讲的阴与阳,《黄帝内经》讲负阴抱阳,它们之间是道不同,不相为谋,都在讲道德,却所讲的道德各不同,正如老子所说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,都在一条纵向线上,而层次高低不同,故认知不同,道亦不同,形象的比喻尤如楼梯的台阶一样,都是在讲一条纵向道德,但所站的台阶层次高低不一样,我们必须要“求大同而存小异"的来认知理解,故老子又说:万物生于有,有名万物之母,有生于无,无名天地之始,即万物之道德,生有之道德,生无之道德,自然之道德,在一纵向线轴上却层次高低各不同,其形象尤如小孩子吃的糖葫芦,老子把它又详解说为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因此它们之间粗大看是相似,实则细小看又各不同的,《黄帝内经》以治病为主,讲的是中和之道德,即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。《易经》讲的是中正之道德,孔子讲的是中平之道德,老子讲的是中人之道德,人在天地之间,老子讲的守中就是守天地之间的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馀,又分:有为之守中,无为之守静,无不为之守一,三个阶层次:即万物守中是有为,生有守静是无为,生无守一是无不为,老子所讲的道德分三阶层次(万物,生有,生无),五个步骤(法人,法地,法天,法道,法自然)。《易经》讲中正之道德就是不偏左不偏右的不偏不倚之道德,孔子讲的是中平之道德,就是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知止者不殆也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,知足者不辱也,《黄帝内经》讲的中和之道德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,阳胜则阳病,阴胜则阳病,阴阳之更胜者,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,是谓寒热之病,欲治病者,热则寒之,寒则热之,这说的是寒热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反从其病治,阴阳之气)。阳盛则阴虚为病,阴盛则阳虚为病,正虚则补之,邪盛则泻之,这说的是虚实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衰之以属也,以补虚为首主,泻邪为辅次,高下之理)。阳盛则外热,阳虚则外寒,阴盛则内寒,阴虚则內热,这说的是表里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盛衰之用也,太少之异),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儒名集团法人代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儒名集团法人代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