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公司法人肖天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公司法人肖天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诗句押韵爹的诗?
已卯老人生旦
[宋] 陈文蔚
今朝酒熟吾翁喜,又见生朝会邻里。
虽无盘馔罗膻劳,情话从容自嘉旨。
人生富贵固足乐,惟有工年难得似。
恬於世味心自闲,赢得庞眉更儿齿。
晨兴再拜启阿爹,从古昭昭是天理。
不因为善天降佑,何以康宁膺寿祉。
称觞膝下列儿孙,虽说居贫良亦美。
从今都不记春冬,只肖岁月将时纪。
束书但愿早还农,年年祝颂秋风里。
雍正为什么要写《大义觉迷录》?
雍正写《大义觉迷录》,其实也是受到了康熙执政手段的影响。
自古以来都是武将打天下,文官治天下。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行政人才的,如果把这些人才拒绝在朝廷之外,那这个政权是不长久的。
雍正为什么要写《大义觉迷录》?因为他想要那些大明读书人来为朝廷服务,如果那些人不愿意来,雍正也希望他们不要添乱!
(《大义觉迷录》)
康熙在位时,当时的读书人不认可这个政权不说,并且还时时刻刻地想推而翻之!但现实是,康熙还不得不去求他们出来做官,因为那么大的国家,那么大的土地面积,离开了读书人的效力,肯定是治理不好的。
康熙第一次开科举时,应者廖廖无几,并且这些读书人来了,也不好好做题,他们在考卷上乱写乱画,甚至有的人还在上面写诗骂康熙、骂清廷。有人劝康熙把这几百人都斩首示众,但康熙没有同意,并且他给这些人都封了官,谁骂得越狠,就封得越高。
抛开个人的历史感情因素,不得不说,康熙的这一手,实在是太漂亮了,简直是神来之笔!
明朝灭亡,有诸多因素,大明的读书人怨天怨地,怨恨这些投降的逆臣,康熙这么做,一下子就把他们心中的那一口怨气给泄掉了。
(康熙剧照)
康熙的做法,让读书人认为,至少这些满族人也是知道“孔孟之道”的。当然,也是有一些人认可,有一些人坚决不认可。
“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”,《大义觉迷录》就是讲这个“华夷之辩”的,它出现在雍正的手上,并不奇怪!
雍正上位后,他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融入这个中国啊,因为只有彻彻底底的融入,这个政权才会长久。
满族人不多,就几十万,然而想要统治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,就必须得融入,如果还时时刻刻地站在这上亿人口的对立面,保不准哪一天就变成了民贼,自古以来,民贼都是灰飞烟灭的下场啊!
于是,雍正开始发起变革,他一方面打击满清皇室贵族到处跑马圈地的傻子行为;一方面大力提拔重用张廷玉、李卫这些汉臣;一方面又要整顿吏治,打击贪腐;一方面又要打击豪族劣绅,增加自耕农。
(雍正变革——摊丁入亩)
变革一起,天下风起云涌,雍正的的一系列行为,同时也伤害到了大明的读书人,因为大明的读书人,就是地主乡绅的代表人物。
于是,民间开始出现了“华夷之辩”,有些人是真正地反对满清,有些人则是利“华夷之辩”为来作为武器,攻击雍正的变革行为。
为了顺推行变革,雍正写了一本《大义觉迷录》,在这一本书中,雍正详细地告诉天下人三件事情,并且和他们讨论:
其一:不论华夷,天下惟有德者能居之!
其二:明亡于闯贼,大清得天下,并非是篡夺行为!
其三:明政治昏乱,清政治仁厚,所以,清取代明,实乃天理!
《大义觉迷录》,是洗白,但不是越描越黑,而是雍正给了这些读书人讨论的空间和权利。大家要知道,“可以讨论”和“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”是两码事。
(张廷玉、李卫)
就像我们平常上下班一样。因为公司里的气氛太过于压抑,条条框框太过于严格,但下班一喝个小酒,在背后骂上几句,这心里的怨气也就散了。但如果是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,在这种高压状态下了,怨气反而会深深地埋进心底,保不准有爆发的那一天。
《大义觉迷录》,缓和了一定的社会矛盾,同时也给了雍正变革的时间。在雍正、张廷玉,李卫等人的努力下,变革终于形成了大势,最终不可逆转。
贪官污吏被下马,国库越来越充足,底层的奴隶被释放,自耕农集团越加壮大。雍正自信地抛开祖制,大踏步地向前跨进,带领着满清慢慢地融入了中国。
(雍正皇帝亲自撰写《大义觉迷录》)
在清朝十二帝当中,也只有雍正才能真正地、自信地称自己为中国皇帝,其余地只能称为“满人皇帝”了。因为雍正抛开了满汉大防,重用汉臣,《大义觉迷录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。
雍正死的时候,留下了一个8000万两白银的国库和一个根基夯实牢固的国家。但乾隆上位之后,他反抱祖制,重提满汉大防,把张廷玉、李卫等人贬出了朝廷。
于是,清朝也就开始江河日下了,《大义觉迷录》也从此被乾隆列为禁书!
文——千古
雍正皇帝留下了很多谜团,他的进位就很具有传奇色彩,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很出色的统治者,他的出色肯定是百姓的不幸。
满清的皇帝继承人的选择不是按照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实行的,而是鼓励竞争。雍正皇帝的老爹是康熙皇帝,康熙皇帝就推崇这一套,毕竟是从关外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,崇尚武力,好勇斗狠。
于是在康熙皇帝的晚期就出现了一群王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,由于参与争夺的主要有九个王子,所以被称为九王夺嫡,最后皇四子胤禛夺取了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。
由于他的对手实力过于强大,刚登基的时候就有江湖传言,说是雍正是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之后上位的,其实这是无稽之谈,清朝皇帝的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。把汉文的“传位十四子”改为“传位与四子”是很容易的,但是要把满文的也改得天衣无缝是不可能的。
但是这样的传言满天飞,雍正也很苦恼。
再说当时为了消灭各地的叛乱,雍正皇帝大力启用了自己的包衣奴才年羹尧,由于对年羹尧的信任与支持,年羹尧出兵西北剿灭了罗布藏丹增。
一时之间年羹尧的威望和权势如日中天,导致很多大臣对年羹尧的嫉妒。同时,年羹尧的骄气日盛,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。
于是雍正皇帝开始对年羹尧采取打压措施,一步步把他从权倾朝野的 封疆大吏 贬为杭州城的外委把总。这个巨大的落差让年羹尧十分难受,但是年羹尧并不服气,最后还是被赐死了。
这样一来,很多年羹尧的旧部对皇帝产生了怨恨,年羹尧被处死,他的庞大势力就受到了剿除,这些人是怨恨皇帝的,而且这些人都是有见识、掌握权力的人,所以朝野上下都开始形成了一股质疑雍正皇帝继承权合法性的风潮。
除了利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这些敢于挑战皇权的人之外,就要从思想上澄清这些事实,于是雍正皇帝自己撰写了一部书——《大义觉迷录》。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澄清事实、消除思想上迷雾的书。
但是,由于雍正时期的反清复明思想还很严重,雍正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,导致出现了很多文字狱,读书人都是反对雍正的。
所以这部书出版发行以后,很多知识分子就说这事欲盖弥彰。事实上也的确起到了不良的作用。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痛恨雍正皇帝,所以在雍正死后,就流传一种说法,雍正是被吕留良的后代吕四娘杀死的,连头都被吕四娘砍下来带走了。
这只是一个传说,事实上是做不到的。但是可以反映出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对雍正皇帝的痛恨。所以雍正皇帝在痛下杀手严厉镇压以后,发现效果不好,才写了这样一本书,没想到真的越描越黑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公司法人肖天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公司法人肖天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